石磨腸粉,是一種米制品,亦稱拉粉、卷粉、豬崔記石磨腸粉(因形似豬腸),因為早市銷量大,多數(shù)店家又供不應求,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,因此又被戲稱為"搶粉"。出品時以"白如雪,薄如紙,油光閃亮,香滑可口"著稱。在廣東,崔記石磨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,它價廉、美味,老少咸宜,婦孺皆知,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,到五星級的酒店,幾乎都有供應。
崔記石磨腸粉在廣東是普遍的早餐,粉粉嫩嫩、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美不可言!
而這種傳統(tǒng)美食早在唐代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,源于瀧州(今廣東羅定市)。瀧州當時為嶺南政治、經(jīng)濟與文化重鎮(zhèn),佛學文化鼎盛。在瀧州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佛學道場,特別是以龍龕道場出名。新州有一個少年叫惠能,自小喜歡上佛學,聽聞瀧州佛學文化濃郁,不顧母親勸說,不畏艱辛,長途跋涉來到瀧州龍龕道場求學。由于路途較遠,所以惠能來一次就會住上好些日子,就在道場內生活。在龍龕道場,早餐都是吃油味糍,亦稱鹽味糍,是用石磨把大米磨成漿后加些油鹽、花生米(炒后壓碎)、蔥、韭菜等混在一起,然后添加到平整的容器內(薄薄的半厘米厚),然后放入鍋內蒸。蒸好了就成了一層大塊的米糕,然后再往容器內添加另一層生米漿,直接添加在已經(jīng)蒸熟了的米糕上蒸,這樣重復添加四五層蒸熟后就成了瀧州當時傳統(tǒng)美食油味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