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世紀意大利人巴托羅密歐·克里斯多佛利(Bartolomeo Christofori)的天才發(fā)明"Pianoforte"是鋼琴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碑,德國鋼琴制作師對此給與了認可,并成為了槌擊式鋼琴制造業(yè)向前發(fā)展的基石。這些制造商包括:戈特弗里德西爾伯曼(Gottfried Silbermann),格拉的弗里德里奇(Friederici)以及楚姆佩與施泰因(Zumpe,Stein)等。 由于克里斯多佛利鋼琴制造商沒有申請專利,并且將發(fā)明描述連同圖紙一起公之于眾。克里斯多佛利失去因專利成為大企業(yè)的機會,于是鋼琴制造業(yè)階段性的逐步發(fā)展鑄就了19世紀鋼琴工業(yè)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的基礎。鋼琴制作師們?yōu)槠湎乱淮奈磥黹_辟了一條康莊大道。
鋼琴(意大利語:pianoforte)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,有"樂器之首"的美稱。由88個琴鍵(52個白鍵,36個黑鍵)和金屬弦音板組成。意大利人巴托羅密歐·克里斯多佛利(Bartolomeo Christofori,1655-1731) 在1709年發(fā)明了鋼琴。
鋼琴音域范圍從A0(27.5Hz)至 C8(4186Hz),幾乎囊括了樂音體系中的全部樂音,是除了管風琴以外音域很廣的樂器。鋼琴普遍用于獨奏、重奏、伴奏等演出,作曲和排練音樂十分方便。演奏者按下鍵盤上的琴鍵,牽動鋼琴里面包著絨氈的小木槌,繼而敲擊鋼絲弦發(fā)出聲音。鋼琴需定時的護理,來提高/增加它的音色不變。
鋼琴出現(xiàn)于1709年,在當時是一種既復雜又昂貴的樂器,只有和才有機會接觸到。一開始,Johann Sebastian Bach(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)等一些非常有聲望的音樂家們并不欣賞鋼琴的音色。但僅僅過了半個世紀,鋼琴就變得越來越受歡迎。當Mozart(莫扎特)、Brahms(勃拉姆斯)和Liszt(李斯特)這些具有創(chuàng)造力的音樂家投入鋼琴的懷抱之后,熱情便瞬時被引爆。在當時那個年代,這些新銳鋼琴家就如同"搖滾"一般,他們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可謂給音樂創(chuàng)作錦上添花,為鋼琴的發(fā)展注入了強大的力量。和紛紛把鋼琴這一樂器納入他們的樂隊中,民眾可以圍坐在鋼琴四周,聆聽新創(chuàng)作的優(yōu)美旋律。工業(yè)時代的興起衍生出一個新的社會--中產,鋼琴在這一群體中大為流行。其中三角鋼琴是社會地位的象征,通常用在與正式的獨奏演出或與樂團的協(xié)奏里,而立式鋼琴則更受家庭的歡迎。